青岛男篮总经理近日在一次内部会议中透露,NBA球队若想通过买断方式引进年轻中锋杨瀚森,所需支付的费用甚至无法覆盖球员目前的日常伙食成本。这一表态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折射出中国职业篮球在人才培养投入与国际转会规则之间的现实矛盾。
据悉,杨瀚森作为青岛俱乐部青训体系培养的核心球员,俱乐部为其投入的系统性培养成本已超过千万元。这包括长达八年的专项训练经费、外籍教练团队费用、运动康复保障及海外拉练等支出。其中仅营养膳食一项,俱乐部就为其配备了包含运动营养师、中医调理师在内的专业团队,每日餐标高达2000元,年伙食支出超过70万元。
NBA买断机制主要针对国际球员原有合同进行补偿,根据劳资协议规定,买断费通常不超过75万美元。这与国内俱乐部实际投入的培养成本存在巨大差距。青岛男篮总经理表示:“我们尊重NBA的转会规则,但现行买断标准难以体现中国篮球青训的真实投入。培养一个顶级球员需要全方位资源支撑,这些隐性成本远超外界想象。”
这种现象背后凸显出中国篮球青训体系与国际转会市场接轨时的制度困境。CBA俱乐部动辄投入数千万元打造青训体系,但球员通往更高水平联赛时却面临价值评估体系的错位。有专家建议,应当建立符合中国篮球特色的球员价值评估机制,在尊重国际规则的同时保障本土俱乐部的合理权益。
目前青岛俱乐部表示将继续为杨瀚森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包括计划安排其参加NBA夏季联赛但暂不急于推动海外转会。俱乐部强调,球员的发展需要遵循科学规律,现阶段重点仍是夯实技术基础和完善比赛经验。
这一案例反映出中国职业体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在全球化人才流动背景下,既保持本土青训体系的可持续性,又为优秀球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这需要国内俱乐部与国际联赛之间建立更有效的价值对话机制。